2022年9月23日
策划|园筒x同语
自1999年以来,“看见双性恋日”开始在每年的9月23日固定庆祝,旨在提高社会对于双性恋群体的认知程度;自2014年始,每年的9月16日至9月23日被定为“双性恋与双性浪漫取向的意识周”,庆祝活动的主体也从双性恋伙伴们扩展至“双性恋+社群”(双、泛、全、多性恋等)。今天,就让我们把话筒交给双性恋朋友吧。
本期双性恋周策划,同语有幸成为@双的游乐园(昵称“园子”)与@老双家传声筒(昵称“筒子”)的联合传播伙伴。园子和筒子目前活跃于微博,介绍与酷儿群体相关、尤其是与双+群体相关的科普知识,搬运关于多元性别的世界新闻,同时也译制bisexual meme,书影音推介也是两位博主的重要运营栏目。
9月17日,园子和筒子举办了一场“双+线上分享会”,和大家聊了聊双性恋月/周/日的历史来源、有“骄傲之母”称号的女双性恋活动家Brenda Howard的贡献、双泛性恋的生存状态、做双博主的感受等等。
本篇推送是线上分享会的文字精简版,供错过分享会的伙伴们与想要了解/复习bi+取向与社群知识的伙伴们回访参考。
▼
关于Bi +(Bi plus)
可能被大于一种性别所吸引,包含双性恋、多性恋、全性恋和泛性恋等;同时包含性取向与浪漫取向。
嘉宾介绍
@老双家传声筒:代称She/They/她/Ta,同时处于无性恋谱系和双+谱系的非二元性别者(泛性恋和半无性恋)
@双的游乐园:代称She/They/她/Ta,性别酷儿双性恋,双性浪漫倾向同性恋/双性浪漫倾向女性恋
▼
I
九月是属于bi人的骄傲月
· 9月23日:庆祝双性恋日,双性恋骄傲日,双性恋自豪日,看见双+日
· 看见与庆祝:双+人士的身份认同;认可双+社群的存在;学习双+社群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个Bi day是在1999年,是由三位双性恋权利推动人士共同发起的,分别是温迪·卡里(Wendy Curry)、迈克尔·佩奇(Michael Page)(双性恋骄傲旗帜设计者)和吉吉·瑞芬·威尔伯(Gigi Raven Wilbur)
· 2012年,美国加利福利亚州伯克利城,成为美国第一个正式宣布承认双性恋日的城市
· 2013年,白宫在“庆祝双性恋日”会见了三十位双性恋倡导者与活动家,共同庆祝双性恋这一身份取向
· 202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发表了《承认和庆祝双性恋骄傲日的官方声明》,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发表官方声明承认双性恋骄傲日的州长
· 2014年,美国一个老牌的双+组织BiNet USA,为了提升双+群体的可见度、在社会文化中被接受的程度并倡导双+人士的权利,把9月16日到9月23日这一周定为双性恋与双性浪漫取向的意识周。让双+社群成员和ally一起学习双+社群的历史文化,帮助个体对抗孤立感、建立联结,也鼓励人们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协助其获得与多元性取向相关的知识。
图源|网络
II
你知道吗?骄傲之母是位双性恋女性
Brenda Howard(1946-2005):女权活动家,双性恋活动家,骄傲之母。
Stonewall rebellion是1969年6月28日凌晨发生在美国纽约市格林尼治村石墙酒吧的一连串自发性冲突,常被认为是美国史上首次反抗政府主导之迫害性别弱势群体的实例,亦被认为是美国及全球同志活动发迹的关键事件。[1]
在Stonewall rebellion发生后的几周内,500人在华盛顿广场公园举行“Gay Power”活动,Brenda作为组织者之一也参加了这个活动(见下图),她举的牌子上面写着“power to the gay people”。
图源 | 分享会资料
那一年的Brenda24岁。第二年(1970),为了纪念Stonewall,Brenda在奥斯卡王尔德纪念书店(Oscar Wilde Memorial Bookshop)与其他几位活动家商量如何让Stonewall的影响力持续。也就是在这次讨论会上,Brenda Howard与其ta两位伙伴提出了“Pride骄傲”的概念与口号,Brenda本人进一步提出围绕“Pride Day骄傲日”设定Pride week骄傲周庆祝活动,这也是后来世界骄傲日/月庆祝活动的雏形。而Brenda也作为提出和推动“Pride骄傲”的酷儿权益活动家被称为“骄傲之母”。
Brenda不仅仅为酷儿活动作出了卓越贡献,还为双性恋权益作出了卓越贡献。1988年,她与社群伙伴合作创办了New York Area Bisexual Network,直到现在仍是一个拥有较强影响力的社群组织。
1993年,Brenda作为联合主席之一成功游说将“双性恋”加入到“March on Washington for Lesbian, Gay and Bi Equal Rights and Liberation 1993”的名称中,在此之前美国的酷儿权益活动只包括lesbian与gay而并不囊括bisexual。
图源|网络
III
互动讨论
“双在哪里都被歧视”
“Bi也是LGBTQ+的一员,性取向与人品无关”
“让更弱势的性少数失声,
这也是一种歧视和隐性暴力”
……
Bi+人共同面临被无视和误解的处境,
来听听@双的游乐园和@老双家传声筒怎么说吧!
01 双+人的可见性
@筒子:在酷儿活动刚刚开始有雏型的时候,双性恋就已经参与其中了,但这些贡献常常被无视,大家并没有看到我们的存在,存在感不知为什么就很低。我其实很好奇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但我自己其实是没有太找到这个原因,因为我作为一个双+人,其实很难理解为什么单性恋会认为我们的取向是无效的。对双+身份的不承认和不认可,导致了身份的可视度没有单性恋那么高,也让其ta社群伙伴很难进一步了解我们,于是就从ta们自己的角度去阐述我们到底是怎样的存在,所以就产生了许多奇怪的误解,以及刻板印象。
@园子:许多单性恋经常用一种线性的二元思维去解读双性恋,双性恋和同性在一起时就是同,和异性在一起时就是直人,所以导致双+总是被隐形。
图源|双的游乐园
02 误解与刻板印象
@筒子:经常会看到很多单性恋认为双性恋就是男的女的都会喜欢或者说同时和男生女生谈恋爱。
图源|老双家传声筒
甚至我之前看到评论区里面还有人说过,之前有人和ta的朋友聊关于双性恋的话题,然后ta的朋友对于双性恋的解读居然是「同时具有男性女性的生理特征」。在淘宝和热拉上,tag也是用的“双性”,这会造成许多误导性的印象。
之前还有一段时间,会有人觉得“双+伞式名词”是一个霸权,剥夺了无性恋朋友的话语权与身份,抹平了浪漫取向和性取向分开的人的性深度。
图源|老双家传声筒
@园子:我认为这些对双+的误解也是因为并不非常了解“伞式名词”“光谱”这些概念。它不是二元或者线性不交叉的,而是变化的、流动的、可交叉的,一个人可以同时处于几个光谱中,可以处于“无性恋伞”和“双性恋伞”下。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需要尊重有人喜欢使用“伞式”的交叉身份,不能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判定一些身份是不合理的。
@筒子:对,一个人的身份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双+的伞和无性恋的伞都不能够完全形容我的身份。我在用泛性恋这个词形容我自己的时候,也觉得不是百分之百,它并不能完美地去阐述我对于自己取向的理解。后来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索关于无性恋身份的信息,看到了一个词叫「半无性恋者」,也就是一个人必须要和另一个人产生比较深的情感联系之后,才会感受到性吸引。
我就觉得这个词其实也是可以形容我的,但是只用这个词来形容我,仿佛又不是那么地贴切,所以对我来说,我必须要同时使用泛性恋,还有半无性恋。这两个词加在一起的时候,它才可能真正地去形容我对自己身份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个人的身份是复杂且具有交叉性的。如果你用一个细化的名词就可以形容自己真的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因为你可以免除身份探索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境和麻烦。
@园子:在二元性别与单性恋制度框架下,作为非二元和双,在自我探索上有许多弯弯曲曲的道路要走。一开始总是会自我摇摆,觉得自己喜欢同性后又会喜欢异性,会对身份产生很深的困惑。曲折而漫长的探索过程,是双性恋非常独特的体验,但双性恋又经常被曲解为“又变弯”“又转直”,这种质疑会让你更加痛苦。
图源|双的游乐园
在保持坦诚的情况下,这种探索本身是没有错的,但异性恋单性恋霸权的影响会让人害怕这种探索,但其实这种探索并没有什么坏处,它可能是很多人必经的一个经历,只要你足够坦诚,就没有什么不正当。
但这会让人对双产生一种歧视性的排斥,认为与同性分手之后找了异性说明你在骗ta,是在利用对方进行探索,但对于这个双来说,这只是正常状态,并不是转直了,ta依旧是双性恋,会感受到不同性别的吸引,只是下一个伴侣恰好是异性,就像上一个伴侣恰好是同性。
图源|老双家传声筒
03 争当好双性恋?
@筒子:我会感觉许多双性恋可能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觉得自己必须要满足一些标准,才能够对双性恋身份更加自信。另外,我感觉很多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去讨好单性恋,希望能够被接受。
比如我是一个有一点多偶倾向的人,但作为一个双性恋博主,在做科普的时候我是不会去表明自己有这方面的倾向。但这也是源于对多偶普遍的污名,多偶并不等同于欺骗或向伴侣隐瞒实情,所有人都是知情同意的,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健康的情感关系。而且和不同的伴侣之间也会去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就不会把所有的压力都给到同一个人身上。
@园子:包括“同时喜欢上多个人”。在单偶制异性恋的电视剧里也有许多类似的表达,譬如“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都要”。但似乎放在双性恋身上,性别多元一点,就会变成一个能够指责其“私生活不检点”的论据。
所以我就看到很多双想自我澄清,ta就尽力去迎合刻板印象的反面,会说“虽然我是双但我只对一个性别的人动过心”“我向来只喜欢一个人”,但本身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很多人都有同时喜欢上不止一个人的经历,双性恋有这种经历也不敢像其它取向那样诉说,会担心加深外界对双的误解。
04 “婉拒双”的问题
@园子:因为一个人的取向而去把ta排除到自己的恋爱关系之外,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针对性取向的一种歧视。
由于现身度和关注度的差异,在酷儿社区内部,同是掌握了更高的话语权的,双相对处于同更下面的阶层。德国女性同性相亲综艺《白马公主》中有一段话:一个行为或言论是不是歧视不是由处在高位的动作发起者决定的,而是由行为或言论针对的低位群体决定的。如果一个行为让针对的群体作为一个集体认为被冒犯,那么这就是歧视行为。如果你真心无法抹除自己对某个取向或群体的偏见,可以选择不公开谈论,没有必要去如此正当地宣扬自己对某个身份的偏见,这不是一种权利。
图源|双的游乐园
05 作为博主对互联网的观察
@筒子:在网上劝说别人出柜,这件事情其实也蛮危险的。因为你不知道对方的生活环境,不知道对方的家庭情况,有没有经济独立,有没有足够的情感与知识储备。然后就去说出柜是一个责任和义务——你必须要出柜,你才可以谈恋爱。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因为出柜是一件挺危险的事情,万一人家真的一时冲动出柜了,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甚至被送到戒同所,这种风险是谁来承担?
06 谁又被开除双籍了?
@园子:因为外界有非常多对双性恋的歧视和刻板印象,所以有些双性恋开始试图通过“开除不符合标准的双性恋出双籍”来提高双性恋的地位,譬如有些人给我留下评论或者私信:“都是有些人不检点抹黑了双”“我不出轨也没有过男友,我是不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好双性恋”。其实每个群体,不管是异还是同,都有所谓的“坏人”“好人”,这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要通过开除双籍来维护一种刻板印象中的群体纯洁性?
07 社群的重要性
@筒子:我是在2020年的年中开始了解(bi相关知识),2021年的1月份,我向所有人出柜。接着我查了许多资料,大概去年6月份的时候,我建了筒子的账号,当时我是叫「Biplus传声筒」。
那是我非常开心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当时一边去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我可以把这些知识翻译成我的语言与大家分享。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也是在这个过程里认识了园子。建立社群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想拥有被接纳的感觉、被认可的感受和一些安全感,同时也是去获取知识、去传播知识的珍贵经历。
图源|双的游乐园
@园子:我也是看了很多英文资料才确定自己的身份,当时有一种很孤独的感觉。作为酷儿的感受在现实中是很难找到人分享的,我在现实中的酷儿朋友并不算多。
我先是找到了很多女同博主,一开始也觉得很有归属感,因为我也很喜欢女性,所以对她们聊的话题说的事情也很有感触与认同感,但是后来慢慢的恐双言论与粉丝越来越多,每一次都会很trigger我。很多时候为双说话就会被人骂“你们双没有自己的博主,滚回到你们双自己的那里去”,我就产生了一种很不愤的感觉,就想:“做一个这种博主有什么难的,我就做一个让你无话可说。”尤其是许多双性恋的感受,无法在单性恋的社区里找到共鸣,我一直想建立一个双的社区,让大家可以自由分享双的独特生命经历。
于是我就做了“双的游乐园”,虽然精神压力大了一点,因为要承受许多不好的言论,但是确实没什么难,鼓励大家都去做一下双博主。
IV
Q&A
1. 作为女生对女生身份有部分认同,对男生身份有部分认同,这算部分男还是部分女还是都能算?
@园子:性别很像一个圆圆的光谱,它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很多人的性别感受会在光谱里流动。比如我认同自己是非二元性别酷儿,我对两端的女性、男性、甚至无性别都有部分认同的感受。看你自己细致的感受,可以自己挖掘体会一下,因为非二元里面很多身份都比较广,你的感受也可能是流动的。伞式的一个好处就是,让人不用特别在意自己到底是哪一个细分的身份,我只要打这一把伞,我就觉得足够安全,不必如此焦虑也可以。
图源|双的游乐园
2. 好奇大家都是怎么内在体验自己性别的呢?
@园子:这种内在体验非常个人化,也没有一把尺去衡量,很难去告诉你到底是怎么感受,就是一种感觉。性别对于顺性别来说是一个透明的存在,如果你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你很可能是顺性别。当你对被指派的性别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不认同感、你的性别开始给你带来有刺的崎岖感觉时,那么你往往是开始要探索自己的性别身份了。
3. 最近我对finsexual这个词有一些认同感,女性特质是一种刻板印象吗?
(*finsexual:被女性特质吸引,与对方的性别无关。)
@筒子:女性特质就是泛女性存在的一些特质,其实是很个人的,你如果认为这是一个女性特质,你就说自己可以被这种女性特质所吸引,而且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定义,没有关系的。
@园子:只要你认为这是一个女性特质,而你会被这个特质吸引,那么你就可以认同自己是被女性特质吸引的finsexual。这个刻板印象其实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要彻底摆脱刻板印象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种有固定形态的社会演化中。
比如很多酷儿喜欢温柔的女性。认为女人必须温柔,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但在这个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你很容易喜欢温柔的女性,你能怎么样?要因此苛责自己太糟糕了吗?不是这样的。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可以要求女性必须温柔,但喜欢温柔的女性不是一个错误。
图源|网络 I can't tell if I am Bisexual or Finsexual so i'm both
4. 关于二元与非二元
@园子:我记得上一次有一个非二元指责我,因为我说我喜欢女性,而且是比较单一的喜欢在(性吸引上)。Ta说,既然你已经是非二元,为什么还会喜欢二元体系下的女性?
@筒子:其实很多人说双性恋的存在是不是加剧了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或者是不是排跨的,但是这种想法也是很奇怪,因为双性恋它本身一开始就是同性吸引和异性吸引两个都包含,但是异性它可能并不是只包含了 traditionally opposite sex(传统的对立性别)。就不一定是说,如果你是女生的话,你会被男生吸引,这里面的「异性」可能还包含着其ta的非二元性别者。
@园子:在某种程度上大家习惯了用双性恋,也是因为一开始还是遵从二元性别体系的;如果一开始大家习惯于用多性恋,好像就没有这么多揪扯。比如说作为一个非二元人,其实有时候会觉得同性恋或者异性恋或者同性异性这种说法还会蛮二元体系的。
5. 关于多元性别群体内部的恐双
@园子:酷儿会天然对另一个酷儿感到很亲密,会产生一种信任感,所以这才是为什么其ta少数群体对双性恋的背刺会让我们更加痛苦,会尤其让人觉得被背叛、被伤害。异性恋伤害我,我是能预见的,虽然还是很愤怒,但是被一个同属酷儿群体的人伤害,会让我更加痛苦。
图源|老双家传声筒
6. 为什么好像一个人突然间意识到自己是双性恋之后,然后慢慢的又会意识到自己还有其ta的身份?
@园子:一个限制打破之后,其它限制你都觉得无所谓,因为既然限制是可以打破的,那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破除的。
@筒子:我也发现,好像很多双都是非二元,然后也好像在其它的一些光谱下面。当一个人跳脱出一个框架、跳脱出一种束缚之后,就是会一点一点的把其它的束缚也都给抛掉。
▲
祝所有Bi+节日快乐~
最后的最后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与bi+有关的内容,
这些资源为你指路:
社群:
r&B双性恋团体
友情博主:
@双的游乐园
@老双家传声筒
@enby非二元性别bot
注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