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5日
全国两会期间,性与性别教育、未成年人保护、多元家庭等与LGBT群体相关的数个提案在网上相继引发讨论并且热度不减。本"同看两会"系列推文将带大家一起观察今年有哪些提案能够给我们提供思考并讨论多元性与性别议题的空间~
本系列的上期推文将用多元性别的视角带大家一起探讨,如何看待两会代表和委员所担忧的“阳刚焦虑”,并如何在此基础上评估大众语境对于性与性别教育的发展需求,以及如何更好把握性少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等议题。
1. 男孩“阳刚之气”之迷思
早自今年1月28日教育部针对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进行官方回应起,关于青少年的性别气质与表达议题便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在本次大会提案中 “阳刚之气”再次引起争议。
两会建议注重性别差异教育 |
全国人大代表熊思东代表认为不少男生表现出传统“男子气概”相悖的气质特征,引发社会、家庭担忧。他提倡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真正让“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 |
两会建议警惕影视作品伪娘化 |
全国政协委员张树华表示,一些影视作品和明星将男子汉“伪娘”化和追捧小鲜肉的形象出现,失去了男人应该有的阳刚之气,应警惕。
|
这些提案对于“阳刚之气”的反复强调,都透露出了其对于男性(主要是青少年)身上传统气概的持续焦虑。这些提案除了涉及针对未成年人开展(传统的二元)性别教育,还试图规制影视及文艺作品中男性角色的性别气质表达自由。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然而,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场域一味强调所谓的“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的价值观神话,那么在这种思维范式维护并加固了传统的二元性别范畴的同时,其不仅限制了青少年多元性别表达与性别气质的自由,甚至还可能会导致校园、家庭中针对性与性别少数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发生。
2. “娘娘腔”男孩的校园战争
根据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不遵守性别规范的学生更有可能遭受学校暴力和欺凌。其中不仅包括LGBTIQ+青少年,还包括那些不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学生(例如“娘娘腔”和“男人婆”)。[1] 在我国,近年来有关性与性别少数青少年遭受校园霸凌、家庭暴力并且因此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或遭受矫正治疗的案例不在少数。
01
近日,一名北京水利水电学校的男生就因同性恋身份而遭到同班同学频繁的校园欺凌。相关事件请参照:“少年的你”何时才能见到彩虹?
02
2019年5月,青岛一名少年由于自己同性恋的身份长期以来遭受到校园霸凌和家庭暴力,在微博上留下遗书后出走。[2]
03
2020年12月,潍坊一名18岁的跨性别高中生“可橙”在遭到了父母的家庭暴力后被强制送入网戒中心进行矫治。[3]
根据联合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良好的学校环境、支持的家人以及友好的同伴关系,都会减少校园中针对性与性别少数青少年的欺凌比率。[4] 然而在现行的学校以及家庭教育体系中,仅是推行基本的性教育也困难重重。
左右滑动查看相关提案
两会建议将性教育纳入《家庭教育法》 |
全国政协委员徐凤芹委员认为,家庭性教育能够帮助未成年人掌握预防性侵害知识和技能,提升亲子关系。徐凤芹委员建议,将性教育纳入《家庭教育法》,实现《家庭教育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性教育上的紧密衔接。 |
两会建议加强学校性教育 |
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建议要将性健康教育纳入中学生教育课程体系,制定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和监督机制。 在“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将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教学内容。 |
两会建议建立防性侵教育体系 |
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建议建立有效的防范性侵的教育体系,建立处理性侵的调查干预机制,还应该将防范性侵纳入家长强制学习的范围。
|
我们希望在现行提案的基础上,未来推行的性与性别教育不再单一局限于二元,而是能够引导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群体更加友好、积极并理性地看待多元性别议题,为LGBTIQ+以及不符合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空间。
3.彩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除了上述提到的性与性别教育,在本次大会也有从完善防范校园欺凌机制,以及援助性侵受害未成年人等层面入手,旨在更好地帮助未成年人群体及其心理健康的提案:
左右滑动查看相关提案
两会建议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
全国人大代表陈朗建议国务院出台《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条例》,细化工作措施,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以关注未成年人在学习、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
两会建议对被性侵害未成年人予以精神损害赔偿 |
全国人大代表方燕认为,对于未成年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无论是基于人道主义考量还是基于对犯罪人侵害未成年人的打击与预防,都应依法予以保障。
|
在前述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案件中,当事人因性倾向等原因而遭受到同班同学的性欺凌与性侵,并且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一项有关中国性少数群体心理健康的报告指出,LGBT 青少年中抑郁高风险的比例3倍于全国青少年。[5] 而学校与家庭针对LGBT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却一直处于相对灰色的地带。
图片来自《中国同志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2014
我们希望在相关提案的倡导下,性与性别少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另一方面,从援助性侵受害者的提案思路出发,我们也希望未来对于未成年受害者的援助范围能够囊括更广泛的暴力案件,比如基于性与性别问题引发的性骚扰、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
总结与展望
其实近年来,有关性与性别的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以上提到的数个两会提案不仅反映了时下教育体系、家庭环境以及社会语境的动向,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并展望性少数青少年群体在未来生存与现身的空间。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在下期的推文中,我们将带大家一起来关注两
会提案中,婚姻家庭议题与LGBT群体相关的解读~敬请期待!
[1] UNESCO: Behind the Numbers: Ending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2019
[4] UNESCO: Behind the Numbers: Ending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2019
[5] 北京同志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同志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2014
文案: 木乃壹
编辑: 木乃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