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变幻守望曙光|2024多元性别大事记
- 同小语

- 2月1日
- 讀畢需時 24 分鐘
回应变幻|2024多元性别大事记(上):政策与社会篇
2024年过去,国内多元性别群体的境况如何?作为大事记的上篇,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和多元性别群体相关的政策和态度上。政策与法律进展方面,和多元性别相关的民生议题引发关注,具体的法律与政策实施污名化问题突出;社会与文化表达方面,多元性别群体艺术发展突出,但社会接纳仍任重道远;国际观察与参与方面,中国的平等和反歧视立场坚定,同时在积极保护层面转向更为中立保守。希望通过记录,让你回想起曾经发生的某一幕,或许在那时它也震动过你的内心。
【政策与法律进展】
一、 全国两会期间多项与多元性别权益相关的民生议题获代表委员关注
关键词:两会,民生
2024年两会期间,多项民生议题引发代表和委员的关注,其中,女性生育、反家庭暴力、反就业歧视、未成年权益和老年人权益保障等话题与多元性别权益密切相关。女性生育方面,代表和委员特别关注生育力保存技术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受众扩大;反家庭暴力方面,建立健全多方合作机制,加强反家暴法在实践中的实施效果受到关注;反就业歧视方面,发展公益诉讼和加快反歧视法立法的提案尤为突出;未成年人权益方面,加强性与性别教育,预防校园欺凌和污名化得到重视;老年人权益方面,完善监护制度和建设老年人照护服务体系成为焦点。
这些提案和议案不仅回应了当下的社会关切,也直接影响到多元性别群体的切身利益。例如,在生育方面,多元性别女性的生育权保障与辅助生殖技术的开放直接相关;多元性别群体在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上的少数身份,使得其在校园、家庭和职场中更易遭遇歧视和暴力;法律政策的空白和社会支持体系的缺位,导致多元性别群体在亲密关系中遭遇暴力时更难寻求救济,年老后面临更高的养老风险。相信这些问题将在未来得到回应,但关键在于如何以平等且兼顾差异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构建更为包容和友善的政策制度与社会环境。
![]() | ![]() |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儿童性教育和女性生育的建言,图源:微博
相关链接:2024同看两会文章(https://weibo.com/7570433124/5026360775147863)
二、国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同性结婚登记不符合大陆法律规定
关键词:同性婚姻,两岸关系
2024年11月2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关于两岸同性伴侣在第三地结婚后,虽然能在台湾登记结婚,但无法在大陆登记结婚的问题。国台办发言人回应称:“根据民政部相关规定,可以为涉台公证事项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需要说明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结婚的主体是符合法定结婚条件的男女双方,同性申请结婚登记不符合大陆法律规定。”
事实上,自台湾内政部2024年9月19日宣布两岸同性伴侣在第三地合法结婚的相关政策(由相关机关进行面谈并通过后,可办理结婚登记)以来,两岸同性伴侣的婚姻登记问题持续受到社会关注。2024年9月25日的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已经有记者提问关于同性伴侣在大陆登记结婚的问题。发言人的回应基本一致,强调同性结婚登记不符合大陆法律要求。台湾于2019年通过同性婚姻法案,成为亚洲首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区。两岸伴侣在台湾登记结婚的实际落实,仍然依赖中国在婚姻平权方面的进步。

中国台湾地区同性结婚书约图,图源:台北市松山区户政事务所官网
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
关键词:反HIV歧视,男同性恋群体污名
2024年12月11日,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具体工作指标中,《规划》特别提出:“2.促进危险行为改变。到2025年和2030年,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均较前5年减少10%以上。”同时,在“强化重点地区防治工作”一节中强调:“2.发挥防治示范区引领作用。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以遏制艾滋病性传播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男性同性性行为者等重点人群防治问题。”
政府对艾滋预防的关注是重要的。值得关注的是,《规划》的用词从“男同性恋者”到相对客观的医学性描述“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的转变是积极的,但其内容仍然不完全客观的。与性行为对象的性别无关,性行为中未采取安全的防范措施是增加感染HIV风险的主要原因,而正确使用安全套或暴露前预防药物可以极大降低感染风险,将男性同性性行为和HIV捆绑在一起同样会让公众产生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标签化和污名化认知。提升公众对HIV的正确认知,开展HIV相关反歧视宣传,在各领域普及“U=U”概念,消除对HIV感染者和男男性行为者的身份污名是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的重要途径。

2015年人民网刊载评论《不要总站在同性恋角度关注艾滋病》,图源:人民网
四、多名海棠耽美小说作者被捕,量刑达四年零六个月
关键词:耽美小说,媒体审查
自2024年6月起,台湾成人付费阅读网站海棠文学城的部分作者停止更新,而后社交平台微博陆续出现多则贴文,至少有12位作者或其家属发帖筹款以支付罚金。2024年12月,微信公众号“水瓶纪元”陆续发布文章称,安徽警方自6月以来跨省抓捕了50多位耽美小说作者,海棠文学城头部作者“远上白云间”由于积极退赃,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零六个月;部分未能筹集到资金退赃的作者被判处了更长的刑期,如“辞奺”被判刑五年零六个月。公众舆论形容“写小说比强奸判得还重”,质疑判刑标准,微博称“远上白云间”亲属的账号发布帖文并贴出刑事判决书,与报道的刑期对应。
耽美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公众对多元性别群体的认知,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对同性恋污名化的规定直接影响了对多元性别群体相关的污名化出版和整个传播行业发展。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习惯将“同性恋”与对“淫秽色情”的审查相绑定,如1988年的《关于认定淫秽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1996年的《音像制品内容审查办法》、2005年的《关于认定淫秽与色情声讯的暂行规定》和2017年的《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等,将“淫亵性地具体描写/述同性恋的性行为”视作应被禁止的内容,将“同性恋”与“性变态”“性侵犯”并列,视作“应予删除”的内容。多元性别议题的审查已跳出“淫亵性”而在于“同性恋”本身,即有关同性恋的一般性的描述,如人物身份、情感状态、日常生活等,也可能因此受到审查。

图一:耽美作者亲属在微博发布的判决书及帖文,来源:网络。
图二:水瓶纪元原帖已被删,微博用户晴天画的雨已被删帖和禁言
【社会与文化】
一、社科院发布国内对同性恋接纳程度低调研数据
关键词:民众态度,社会调查
2024年4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发布《202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一书,书中收录的“2023 年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民众对同性恋接纳度为20.3%,在婚前同居者、乞讨要饭者、刑满释放者、有不同宗教信仰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的接纳程度最低。城镇居民被访者接受度高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即本科及以上的被访者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最高,为44.8%。
民众对多元性别的态度是关注其权益发展的重要窗口,除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长期关注同性恋的公众态度外,也有其他国内外高校和联合国机构进行相关研究,所得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有学术研究指出,问卷设计可能直接影响调查数据的质量,基于“道德判断”的调查问题中(例如,“您认为同性间的性行为对不对?”),受访者对多元性别群体持强烈负面态度的比例最高;而以“平等权利”和“反歧视”设问时(例如,“有人说,‘同性恋者’应该与其他人完全平等。您的看法是什么?”),负面态度比例最低,且宽容态度的比例最高。多元性别群体在中国已经实现了“去罪化”和“去病理化”,但真正实现对其反歧视和平等的观念仍需时日。社会调查应避免“异性恋中心主义盲视”和“隐性歧视”,以免低估公众的宽容度,也有助于更客观地理解和评估实证分析的结果。

报告截图
二、广州文旅局拒批跨性别舞蹈家金星舞台剧演出
关键词:文化传播,表达自由
2024年10月22日,跨性别主持人、舞蹈演员金星发布微博称其原计划于12月在广州演出的舞台剧《日出》申请被广州市文旅局拒绝审批,随后,广州市文旅局回应拒批不是因为“个人原因”。在此之后,金星在苏州、上海的演出也被取消。今年1月,有网传视频显示,金星在太原演出《日出》谢幕时曾在台前手持彩虹旗,并向观众展示“Love is love,爱与性别无关”字样,但在后续演出拒批后,金星曾发微博称旗子是其为了安抚现场观众情绪抢过来的。该事件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有网友称“金星是自作自受”“金星不要再骗人了”。
尽管官方声明称拒批与“个人原因”无关,但金星作为跨性别艺术家在演出中表达“Love is love,爱与性别无关”的立场很可能是限制其演出的原因之一。去年夏天,台湾歌手张惠妹在内地举办的巡演取消了原先的彩虹舞美,在安检环节没收观众穿戴的彩虹元素,类似事件不一而足。彩虹旗和平等包容的立场作为支持多元性别权益的积极内容,在公民合理的表达的范围之内,艺术本应成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反歧视的重要途径,而这一事件的处理结果却显示了当前文化管理中对多元性别群体的排斥。
![]() | ![]() |
图一:金星手举彩虹旗谢幕,来源:网络。
图二:金星质问广州市文旅局为何拒批,以及声明和澄清举彩虹旗行为的微博目前已删除
相关链接:
三、同志诗人墓草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影响力奖”
关键词:同志文学艺术,文化传播
2024 年 12 月 4 日,中国同志诗人墓草荣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影响力奖(Prince Claus Impact Award),成为该奖项今年来自全球的六位获奖者之一。作为中国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诗人,墓草在诗歌和小说中都直言不讳地描写了底层生活和同性恋身份。主要作品有诗集《墓草诗选》,《在底层》,长篇小说《弃儿》,《弃儿湖》,短篇小说集《孤独的边缘》等。
多元性别身份和多元性别议题为我国艺术文化工作者带来了独特的创作思路和题材,促进了优秀作品的诞生,丰富了公众对多元性别群体的认知。许多作品中,同性情感以“隐性”或“暧昧”的方式呈现,不仅使文学表达更加多元,同时也增进了公众对多元性别群体的真实理解和关注。这其中不乏一系列口碑良好、高质量的作品,既促进了艺术行业的繁荣,又推动了我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关注同志诗人以及其他同志身份的艺术家同样也是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墓草获奖照片,来源:网络
四、网约车司机辱骂与多元性别乘客并称“影响儿子找女朋友”
关键词:民众态度,多元性别群体污名
2024年12月29日,地方媒体“牟视大观”发布了一段视频引发关注,内容为一名男性网约车司机在一名女性乘客乘车期间,以乘客的同性恋性倾向为由辱骂乘客,称其:“不学好搞同性恋”“社会都搞女同,我儿子都没女朋友了。”乘客当场未与辱骂者产生冲突,事后乘客表示平台司机已将该次行程支付的钱退还给乘客。
司机的发言背后折射出当下部分社会公众对多元性别群体的看法,一是将多元性别直接与“结婚率”和“生育率”挂钩;二是将同性性倾向视为“流行”和“学坏”的行为,暗示这是一种后天学习且负面的结果,都体现了来自异性恋霸权的偏见。随着法律规范和医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同性恋和双性恋不应视为疾病,且强制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扭转治疗”长期以来对多元性别群体的身心健康构成障碍,强制“扭转治疗”的违法性也已得到我国司法机关的确认。然而社会对多元性别的接受程度和宽容度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人在面对多元性别群体依然带有偏见和排斥心理,难以做到真正的平等对待和尊重。
![]() | ![]() |
账号内容截屏,来源:抖音
相关链接:
7.61 复制打开抖音,看看【牟视大观的作品】12月29日发布,四川。# 网约车 司机发现乘客是... https://v.douyin.com/iyDnArSt/ AgO:/ 07/17 w@F.uf
五、社交平台“X”公布美国政府资助国内多元性别群体权益项目引发讨论
关键词:境外资助,多元性别群体污名
2024年,社交平台“X”上一名长期关注美国政府拨款去向的用户“RandoLand.us”陆续公布了数项由美国政府部门拨款,内容涉及我国多元性别群体权益保障的项目,例如针对多元性别群体反歧视项目,和跨性别女性艾滋防治项目。在“X”平台的原帖下,多数评论为美国政府的拨款表示震惊并称其浪费。微博上也有部分大V搬运该内容,称相关项目和组织是“境外势力实锤”“性变态LGBT背后有美国支持”等。
近年来,一些社会观点将多元性别群体视为“境外势力”,并将相关的民生和权益保障议题与所谓的国家安全直接挂钩。这种观点不仅缺乏依据,更可能加剧社会对多元性别群体的恐慌和污名化。关于资助问题,我国已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明确要求中国境内组织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接受外国官方或非官方机构的资助。只有在违法行为的前提下,才可能对相关行为进行法律制裁,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境外势力”。
![]() | ![]() | ![]() |
相关资助内容和评论截图,图源:X,微博
相关链接:

【国际观察及参与】
一、中国接受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轮普遍定期审议,多国关注多元性别群体权益状况
关键词:联合国人权机制,中国政府态度
2024年1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工作组对中国的人权记录进行第四轮审议。本轮审议中,共有11个国家(新西兰、冰岛、瑞典、智利、德国、爱尔兰、马耳他、荷兰、挪威、美国、乌拉圭)对中国的多元性别权益情况提出建议,主要内容关涉多元性别群体的基本权利保障,和获取平等的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中,中国接受并称已经实施(Accepted and already implemented)的为1项,其余均为拒绝(Rejected)或知悉(Noted),理由包括建议来源于不实信息,或称中国法律保护所有公民的合法权利,确保平等,并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因此无需处理上述问题。
普遍定期审议(UPR)作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一项独特机制,要求每个联合国会员国每4至5年就其人权纪录接受一次同行审议,接受其他联合国会员国提出的建议。自2011年联合国首个支持性别认同及性取向权利的决议由南非在人权理事会提出后,联合国各项审议机制中多元性别题在近年来不断被提及,而中国对关于多元性别权益的保障也经常受到各界关注。2009年、2013年、2018年、2024年四轮普遍定期审议的文件中都有对多元性别议题的关注的内容。与2013年和2018年两轮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在第二轮和第三轮中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多元性别建议回应均为Accepted and already implemented,这可能暗含了中国在联合国层面对多元性别群体权益的态度转变,但中国的平等和反歧视立场是确定的。
![]() | ![]() |
图为11国建议和中国回应的原文,来源:联合国官方数据库
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保护间性者决议,中国投弃权票
关键词:联合国人权机制,间性者权利
2024年4月4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举行了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投票,随后通过了一项决议(A/HRC/55/L.9),呼吁成员国加强努力,打击针对间性者的歧视、暴力和有害做法。该决议还呼吁成员国解决根源性问题,例如陈规定型观念、传播错误观念和不实信息、污名和禁忌,努力让在性别特征上有先天差异的人们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身心健康。该决议共24国支持,没有国家反对,中国在该决议中投了弃权票。
间性者作为多元性别群体的重要一员,其权益保障问题不容忽视。由于性别特征不符合典型的男性或女性标准,间性者在人生中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尽管全球范围内对多元性别群体的接纳度逐步提升,但不同地区对其权益保障的措施仍存在差异。我国在联合国相关领域倾向将多元性别议题视为内部事务,强调国家主权与文化差异,避免将其政治化。在关键投票中,我国常保持中立。例如,2016年,针对防止基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暴力与歧视的决议表决中,我国也选择了弃权,并解释称:“中国反对基于任何理由的歧视与暴力,支持推动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同时强调在人权领域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宗教和道德价值,避免在国际社会尚未达成共识的议题上过度关注,以防止分裂与对抗。”这一立场与今年的投票表态一致。

决议投票国家的情况,来源:联合国官网
相关链接:https://www.ohchr.org/en/news/2024/04/human-rights-council-adopts-seven-resolutions-extends-mandates-human-rights-persons,https://www.ohchr.org/en/news/2024/04/human-rights-council-adopts-seven-resolutions-extends-mandates-human-rights-persons,https://undocs.org/Home/Mobile?FinalSymbol=A%2FHRC%2F55%2FL.9&Language=E&DeviceType=Desktop&LangRequested=False
以上就是大事记上篇的全部内容,感谢看到这里的你,在脆弱的世界里,一起记忆痛苦,相信实感,握住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链接。在下部分中,我们将关注国内多元性别社群内部的进展,敬请期待。
守望曙光|2024多元性别大事记(下):社群权益篇
大事记的下篇将为各位梳理自2024年以来,多元性别社群权益遭遇的多重挑战与可喜的些许进展。在歧视与侵权方面,职场歧视与隐私泄露问题频发;在跨儿权益方面,医疗议题获得主流社会关注;在“扭转治疗”方面,医院、特训学校、线上咨询等多种形式卷土重来。
【歧视与侵权】
一、跨性别女性的职场困境:《南方周末》职场歧视风波
关键词:职场歧视、性别表达、跨性别女性
2024年2月,一位跨性别女性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文称,2023年初,她回国入职《南方周末》成为记者。此后其编辑姚某因为她的长发发型多次骚扰她,从日常督促到以工作机会为诱饵,甚至在3月初提出“工作还是头发”的威胁,期间还通过误导信息、不合理的稿件要求等手段对她施压。她向副总编辑赛某诉后,工作受阻且出现身心问题,赛某还要求签保密协议并威胁她,后续人力资源部门处理投诉迟缓且调查不公。11月底她在社交媒体讲述经历施压,仅接到警方无关痛痒的电话,问题仍未解决。

图源:当事人微信公众号希德尼尼尼Sydney
此次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跨性别群体在职场中可能遭受的严重歧视与不公待遇。在缺乏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职场中的权力骚扰和性别暴力肆意横行,不仅严重损害了跨性别者的职业发展,更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同时,这也暴露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在处理此类问题上的漏洞与缺陷,从人力资源部门的不作为到调查的不公正,都反映出企业在保障员工权益方面的严重不足。这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推动法律完善与企业管理变革,以营造一个多元、平等、包容的职场环境。
二、跨儿遭就业歧视后劳动争议胜诉,但人格权纠纷未立案
关键词:就业歧视、性别表达、立案难
2024年12月,《南华早报》报道了一例跨儿遭受就业歧视的案件。当事人呱呱是跨性别女性,她于2021年被当时所在的南京一家国企解雇,此前公司 HR 和部门经理多次因她的性别表达(如指甲颜色、长发、使用女厕所等)要求她整改,在她拒绝协议离职后,公司以“工作能力不足”为由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在经历近一年半的劳动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后,呱呱拿到了总计6万元的赔偿金和离职款,法院认定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判决书中未提及她的跨性别身份。之后,呱呱提起平等就业权诉讼和一般人格权纠纷诉讼要求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但至今仍未收到立案通知。

图源:微信公众号跨儿心理
跨性别伙伴常常在求职过程中因性别表达而遭到歧视,这又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企业以各种借口掩盖歧视本质,严重损害劳动者权益。呱呱的经历凸显了跨性别群体在职场面临的严峻歧视困境以及法律保障的不足。尽管她在劳动仲裁中取得一定经济赔偿上的胜利,但在争取平等就业权和一般人格权保障的法律诉讼中受阻,反映出当前司法在应对多元性别群体遭遇的职场歧视方面的滞后性。社会亟需进行专门的反歧视立法,明确将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和性倾向纳入保护范畴,减少其它主观因素干扰,保障多元性别群体平等就业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推动职场环境走向真正的多元、平等与包容。
相关链接:
三、高校实名公示跨性别学生性别变更信息:隐私保护何去何从?
关键词:隐私保护、性别变更、社会态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一名学生因进行性别重置手术,向学院提交性别信息由“男”变更为“女”的申请,学院发布了盖有公章的公示,并写明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公示期为2024年12月5日至10日。学院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有相关部门和程序,但不清楚具体情况。

图源:潇湘晨报
此次事件引发了对跨性别者权益保障中隐私问题的关注。华中科技大学在处理学生性别变更程序的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学生隐私,身份证号等信息的公开暴露了管理的不规范。目前,社会对此次事件的评论呈现多元态度,既有对跨性别者权利的尊重与包容,也有对隐私保护的担忧,也有部分网民表示对性别变更行为的不理解。社会在接纳跨性别群体时,在平衡程序公正与隐私保护、转变观念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尊重个体选择的同时,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避免对跨性别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跨儿权益保障】
一、多家媒体关注跨性别医疗议题,跨性别门诊医生潘柏林接受采访
关键词:跨性别医疗、媒体关注
2024年,一条、正面连接等社会媒体持续关注跨性别医疗议题,并为潘柏林医生做了专题报道。整形外科医生潘柏林于2016年发起国内首个“跨性别多学科综合门诊”,已为超2500位跨性别者提供专业医疗服务。潘医生在采访中表示,跨性别并非主动选择,多数人伴有终身焦虑抑郁,自杀倾向较高。因社会误解歧视,跨性别者生活艰难,医疗需求常难满足,存在不规范获取药物或极端自医行为。

图源:一条
潘柏林医疗团队努力填补医疗空白,为跨性别者带来希望,其专业严谨的医疗流程和对跨性别群体心理、家庭问题的关注值得称赞。然而,社会歧视、医疗资源不足及部分法律保障缺失等问题仍严重阻碍跨性别者权益的良好实现。社会应加速转变观念,完善法律与医疗体系,保障跨性别群体获得平等、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推动社会向多元包容迈进。
相关链接:
二、第五届中国性别肯定医疗论坛在京顺利召开
关键词:性别肯定医疗、跨界协同、北医三院
2024年11月1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性别医学团队主办第五届中国性别肯定医疗论坛,以 “跨界协同,共赴未来” 为主题,邀请医学、心理学、法律及社群等各界五十余位代表参加,共同探讨跨性别医疗的临床方案、服务标准、科研方向、指南共识、行政流程等热点问题。论坛就性别肯定医疗的药物机制、手术方式、精神科评估、指南适用性等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探讨了相关伦理和社会认同问题,促成了跨性别健康权益保障的多方合作。

图源:微信公众号本来模样
跨性别医疗是跨性别群体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跨性别者在自我认同与社会接纳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指派性别与性别认同的不一致产生的性别焦虑往往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跨性别医疗通过科学的手段,如激素治疗、性别重置手术等,能够帮助跨性别者在生理上逐渐接近自我认同的性别,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升生活质量,这是对他们基本人权和尊严的尊重与保障。
第五届中国性别肯定医疗论坛为医学、心理学、法律及社群等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在医学领域,专业人士能够分享临床经验、探讨最新研究成果,推动跨性别医疗技术的规范与进步。从心理学角度,有助于深入理解跨性别者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法律界人士的参与则能审视现有法律在跨性别权益保障方面的不足,推动法律的完善,为跨性别医疗的合法、规范开展提供保障。社群代表的发声,让跨性别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困境得以被听见,促进社会对跨性别群体的理解与接纳。
三、中国跨性别就业歧视第一案当事人C先生获得男性身份证
关键词:跨性别男性、性别重置手术、性别标记变更
2024年,中国跨性别就业歧视第一案当事人C先生自述其在本年完成了性别重置手术,并顺利拿到男性身份证。C先生于2019年开始性别转换计划,先进行激素治疗,过程中面临药物选择、身体指标变化及自行注射等问题。2021 年 2 月实施平胸手术,术后积极护理恢复。他在2024年3月底前往泰国进行下半身性别重置手术,历经术前评估、手术及术后恢复等流程,4月完成手术并于回国后办理身份证变更手续,成功拿到男性身份证,同时变更了众多关联身份信息,开启新生活。

图源:微信公众号蜃上线
C先生的经历是跨性别群体追求自我认同与社会接纳的艰难缩影。他在就业、医疗、家庭等多方面遭遇困境,但凭借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实现转变,其经历凸显跨性别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如就业平等、医疗规范完善等。同时,社会及家庭对跨性别群体的理解支持逐渐转变,为推动社会多元化发展带来希望,但仍需在法律、医疗、观念等层面持续努力,构建更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保障跨性别者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扭转治疗”】
一、灵儿诉秦皇岛市九龙山医院:中国跨性别者强制“扭转治疗”第一案
关键词:强制“扭转治疗”、跨性别者、性别认同、公立医院
2024年8月,齐鲁晚报、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27岁的跨性别女性灵儿,因父母不接受其性别表达,于2022年7月22日被送至秦皇岛市九龙山医院(秦皇岛市第五医院、秦皇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该医院为公立二级甲等医院。医院诊断为 “焦虑障碍和自我不和谐的性取向”,住院97天期间进行了7次MECT治疗(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灵儿认为医院在其不同意的情况下收治且治疗非必要,侵害其人身权,于2024年7月起诉医院索赔 8 万余元。8月13日线上庭审,医院称收治有家属同意且符合规定,灵儿的代理律师则指出灵儿无强制收治情形且MECT治疗无依据。灵儿出院后与父母关系紧张,离家流浪,在他人帮助下生活。

图源:澎湃新闻
此事件深刻反映出跨性别群体面临的严峻困境。在医疗方面,部分医疗机构对跨性别认知滞后,可能滥用治疗手段,凸显医疗规范执行与专业提升的紧迫性;在家庭层面,父母的不理解甚至伤害,使跨性别者失去重要支持,家庭接纳和教育引导亟待加强。社会应当完善法律保障,确保跨性别者权益不受侵害,同时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与支持体系,助力其获得平等对待与尊严,推动社会观念进步。
二、主流媒体再曝光:跨性别女性张恩旭被强制扭转治疗案
关键词:特训学校、强制扭转治疗
2024年9月,红星新闻、南风窗等主流媒体报道,19岁的跨性别女性张恩旭,曾在北京回龙观医院被诊断有抑郁、焦虑及易性症。今年7月13日,其被父母联系的人强行带到湘阴县圣博青少年心理成长培训学校。入校当天遭六七个教官围殴致吐血、右耳听力减退,在校期间还多次被殴打、性侵,出现便血等症状,且每天接受高强度体能训练,饮食不佳。张恩旭设法向好友送出联名信求救,后被警方带出学校。8月29日,湘阴县教育局因该校经营范围等问题吊销其办学许可证。8月30日,教育局称联合警方调查后初步认为不存在虐待和性侵,但警方表示情况仍在调查尚无定论,涉事学校暂时关闭。此前张恩旭在武汉医院检查出听力减退、便血、心包积液等问题,并被诊断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图源:红星新闻
此事件再次将跨性别权益保护及特训学校监管漏洞等严峻问题推至台前。对于跨性别青年张恩旭,本应得到家庭与社会的理解包容,然而却遭受身心重创。跨性别伙伴在寻求自我认同过程中总是面临重重阻碍与外界恶意相向,严重侵犯了其基本人权与尊严。在特训学校方面,类似的负面事件频发却仍缺乏有效监管,着实令人担忧。这表明在监管机制上存在严重缺失,未能形成有力的约束与规范体系,使得一些不良机构有机可乘,肆意妄为。相关部门必须迅速建立健全严格且全面的监管制度,从办学资质审核、日常运营监督到人员资质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把控,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者予以重罚,杜绝此类伤害事件再次发生。
三、公开宣扬“治疗”性少数,“扭转治疗”卷土重来
关键词:扭转治疗、去病理化
2024年8月,社群媒体“同志之声”报道,陕西艾尚阳光心理咨询公司以“治疗”性少数为业,在全国多地注册多家公司,在百度投放广告。当家长搜索相关关键词时,其广告会出现,家长以为咨询的是各地机构,实则咨询微信都指向陕西艾尚。陕西艾尚不仅在百度,还在其他平台做内容运营,自称成立“性倾向扭转治疗研究院”。其提供两种“扭转方式”,一种是30万起的一对一上门扭转治疗,另一种是45800元的在线扭转,不成功全额退款,成功标准是能跟异性交往。有家长在黑猫投诉该公司欺诈,损失数万元。此外,百度为这类公司提供平台和流量,定制广告内容,遍布搜索页面,难以区分。

图源:微信公众号阿强同志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同性恋”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移除;2001年,中华精神科学会决定将“同性恋”从《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移除。从性少数去病理化的视角审视,此类“扭转治疗”毫无科学依据。这些机构的行径,反映出社会中部分人对性少数群体的严重误解与偏见,其根源在于陈旧观念的禁锢和科学知识的匮乏。这种现象也凸显了当前监管的缺失与漏洞。百度等平台为追求广告利益,为骗子公司大开方便之门,致使众多家庭陷入骗局,性少数青少年遭受不必要的精神和身体折磨。相关部门务必强化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此类非法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与社会风气。同时,应加大性少数去病理化的宣传教育,提升公众认知,推动社会形成尊重与包容多元性取向的良好氛围,切实保障性少数群体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在平等、公正、友善的社会环境中自由生活。
【生育与亲权】
一、单身女性冻卵第一案终审败诉:生育权的困境与希望
关键词:单身女性生育、冻卵
2024年8月,单身女性冻卵第一案当事人徐枣枣收到其案件的二审判决结果,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定维持一审原判,徐枣枣终审败诉。2018年12月,30岁单身且身体状况符合要求的徐枣枣向北京妇产医院申请冻卵遭拒,医院依据2003年规定称禁止向单身女性提供该服务。2019年9月,徐枣枣以侵犯人格权为由起诉医院,历经一审败诉,2023年5月二审开庭。按照我国现有法规,单身女性冻卵受限制,需“三证”齐全,而一些国家已普及该技术,促使国内有需求的女性赴外国冻卵。期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就相关问题有过举措,如启动条例起草、征求专家意见等,部分地方和医院也出现松动迹象,如武汉同济生殖医学专科医院已为十余例40岁左右未婚女性冻卵。

图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慈善家杂志
此事件凸显了单身女性生育权在现有法规框架下的尴尬处境。随着社会发展与生育政策调整,单身女性冻卵需求日益增长,但旧有规定限制了其权利。虽然当前判决结果不利,但二审判决书及各方专家意见都为未来政策调整和法律完善留下空间,社会在平衡生育权保障与伦理、社会公益等方面存在探索与挣扎。相关部门应加快推进法规修订进程,充分考量单身女性合理诉求,在保障生育权与维护社会秩序间找到平衡,促进社会生育政策的科学性与人性化发展。
二、国内首例同性伴侣子女抚养权案当事人获得探视权
关键词:“A卵B怀”、抚养权纠纷
2024年7月,国内首例同性伴侣子女抚养权案当事人之一迪迪(化名)在其自媒体上称,该案已由法院结案,其最终获得了女儿的探视权。42岁的迪迪曾与妻子于2016年在美国结婚,随后通过“A卵B怀”的形式分别孕育孩子,迪迪生下女儿,其妻子生下儿子。2019年两人关系破裂后分居,迪迪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在北京生活并切断与迪迪的联系。2020年3月,迪迪在国内向法院起诉争取孩子抚养权。该案后经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理,但相关结果并未由法院公开。迪迪称,法院最终同意自己可每月探视女儿,但其并未获得对儿子的探视权。2024年9月,迪迪在其自媒体上更新近况称,自7月的探视结束后,由于对方表示拒绝探视,其实际只行使了一次探视权,目前迪迪正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此次案件的判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法理上,获得探视权即是对迪迪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母亲身份的认可,这也是国内法院首次承认孩子可以有两个法律意义上的母亲。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对迪迪获得女儿探视权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法律框架对家庭关系的界定,体现了司法对特殊家庭结构下子女权益和亲情关系的考量,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迪迪未能获得儿子探视权也凸显出当前法律在处理同性伴侣家庭事务上的不完善,反映出法律滞后于社会观念的变化。此外,迪迪探视受阻也暴露了司法对同性伴侣亲权保障的有限性。目前,中国的法律对同性关系依旧采取“回避态度”,在处理同性伴侣家庭关系和子女权益方面存在法律空白。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保障多元性别群体的家庭权益迫在眉睫,需要通过法律的调整和完善,更好地平衡各方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让法律真正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以上就是2024年多元性别权益大事记的下篇。回望2024,尽管前方困难重重,道路曲折漫长,但只要我们坚定地守望,积极地发声,平等与包容的曙光必将穿透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未来,让我们一同见证那些在困境中孕育的希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