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看见跨性别日|来怼怼跨儿和刻板印象那些事

  • 作家相片: 彩虹暴力终结所
    彩虹暴力终结所
  • 3月31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ree
ree
ree

原创 镇镇 镇镇的彩虹

2025年03月31日 11:15 北京 标题已修改



!Trigger Warning:

本期内容含有对恐跨言论的复述。我们已经尽可能减少其中的仇恨言论,但仍可能造成您的不适,请酌情阅读,以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为第一优先级。


大家好,这里是镇镇~


23年,镇镇开启了「酷儿怼黑学」栏目,希望能科普多元性别知识,为大家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黑”提供启发。第一期我们分析了一则污名同性恋、双性恋和性教育的评论,第二期与飞天猫兄弟盟进行合作,带来了反制恐跨恐酷言论的特辑。而今天,在“看见跨性别日”(International Transgender Day of Visibility),镇镇将再次将目光放到近期流行的恐跨言论上,帮助伙伴一起用知识和逻辑有理有据地反制这些不友好的言论!


近些年,随着跨性别群体可见度的提高,一种不友善的声音也逐渐流行起来:


“跨性别者是社会刻板印象的产物;

跨性别女性只是在扮演刻板印象中的女性;

跨性别的存在是在强化社会刻板印象

……“


这种指责毫无疑问是片面而偏狭的。在这一期的怼黑学中­,镇镇将挑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反驳这些言论的荒谬之处,用知识和逻辑拆毁这些无端的偏见!本文在每个恐跨言论下都设有“速怼”“细怼”两个板块:


“速怼”:稍带讽刺地用一两句话点出这些言论的荒谬之处,适用于伙伴们被相关言论攻击时的快速反击;


“细怼:详细地拆解这些偏见的本质,条分缕析地指出它们具体都有哪些错误之处。


让我们开始吧!




言论一

ree

速怼

无数顺男顺女穿着和跨男跨女一样的衣服鞋子和妆容,只指责跨儿未免太过双标!


细怼


01

当我们批判刻板印象时,我们在批判什么?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一种固化的认知模式,是人类面对复杂信息时的减少认知负担的策略。它之所以通常是有害的,是因为它经常被“武器化”,被权力挪用为对个体的规训,进而强化社会的不公。具体到性别刻板印象,便是将复杂、多元的性别特质简化成男女二元对立的刻板模版,进而规训对应性别的个体,实现权力的渗透。下面是一些典型的性别刻板印象:


男人天生适合理科,女性天生适合文科

男主外,女主内

男人强壮,女人柔弱

男人性格刚强,女人性格温柔

男人不应该化妆,女人应该化妆

……


这种粗暴的规训抹杀了个体之间的独特差异,把本应多元的个体志向、特长、打扮、性格等模版化。更恶劣的是,在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合谋之下,部分错误的刻板印象被本质化为某种“自然的事实”,强化了本就不合理的劳动分配。例如:以“女性天生更适合照顾家庭而非进入职场”为理由,限制女性的职业发展空间。显而易见地,此类规训使得女性处在了社会结构中更加弱势的、被压迫的位置。

ree

图源|网络


因此,我们批判性别刻板印象时,不仅在批判一种错误的认知模式,更重要的是批判其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压迫性的社会结构。跨性别者并非导致刻板印象的元凶,也绝不应为“强化社会刻板印象”负责。因为生产和强化社会刻板印象的永远不是某个个体或群体——而是结构性的不公,是父权制和资本主义本身。而我们所有人,不论跨性别者还是顺性别,都是受到刻板印象压迫的受害者。


02

别对我们的生存策略指手画脚!


对于许多二元跨性别者(跨男、跨女)而言,选择与其性别认同的“刻板印象”一致的性别表达不只是一种个人偏好,更是一种生存策略。产生这种生存策略有诸多原因,例如:对于大部分跨性别者而言,在日常生活被误判性别(misgender)是痛苦的,可能会触发ta们的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甚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了降低被误判性别的概率,避免心理健康的危机,ta们会选择符合其性别认同的性别表达,以符合社会对男性/女性的期待。再比如,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之中,跨性别者如果不强调自己的性别表达强烈符合性别认同,则有可能难以获得激素替代疗法(HRT)的药物支持,进而造成身心健康的危机。

ree

图源|网络


总而言之,这种生存策略的目的是对抗结构性暴力:既存的社会规范有一套针对男女性别表达的标准,只有符合了标准,才会被认为是男人/女人,而不符合标准的人会被粗暴地排除在外。跨儿们选择迎合这种社会规范,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在尽可能保持身心健康的情况下生存下去。


因此,在恐跨人士指责跨儿们迷恋、维护刻板印象之前,为什么不先思考——一个人符合刻板印象就是为了维护和强化刻板印象吗?更重要的是:是谁暗中制定了“男人”“女人”的标准?是跨性别者吗?当你们的批判焦点从结构性暴力转向边缘群体的生存策略时,你们是否复制着压迫结构本身呢?


*性别不安:指一个人是指一个人由于性别认同与出生时的指派性别不匹配而产生的困扰。性别不安不是一种精神疾病,但其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言论二

ree

速怼

“真正”的女性是什么,你家规定的吗?你觉得谁有权力规定真正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呢?


细怼


01

 所谓“真正的女性”不过是性别本质主义的谎言


这种言论暗含了一种性别本质主义的认知:存在某种固定可靠的标准,能够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女性“。但事实是,从来不存在某种客观的标准能规定什么是女性;尤其是对反跨者而言,更是不存在某种黄金标准,使得“女性”的定义如ta们所愿地只包含顺性别女性。当ta们试图靠着染色体、生殖器等所谓“生理性别”手段判断性别时,恰恰才是顺应了父权制二元对立传统下对性别的刻板定义。


判断性别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个体的性别认同。

ree

配图:所谓“生理性别”。事实上,就连“生理性别”也并非如反跨人士所愿那般是二元的、非男即女的。

图源网络,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还请联系我们。


02

没有人在扮演,或人人都在扮演


当反跨人士们谈到所谓“扮演女性”时,ta们指的是什么?


如果指的是单纯是着装、妆容等外在的性别表达,那ta们显然就误会了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过渡(transition)*的过程。在这样的语境中,“扮演”似乎暗示着跨性别者具“演员”和“角色”的双重身份,并且可以随时通过转换着装来进行切换。但事实并非如此,性别认同是人内心深处对性别的感受,而性别过渡是一个深刻的、从内到外的身份构建的过程,而非某种短暂的、即兴的扮演。哪怕跨儿们素面朝天、赤身裸体,ta们也依然是ta们认同的那个性别。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任何跨性别者是在“扮演”着某个角色。

ree

图源|Gender Reveal


ta们也可能指的是某种更深层次的“扮演”,并试图以“扮演”为理由否定跨儿性别认同的真实性。但这依然是说不通的,因为“扮演”一词预设了一个前提:存在某种自然的、无需扮演的性别。但事实上,并不存在固定而天然的性别,所有的性别都是通过话语和行为建构的“操演”(performativity)。所有人,包括顺性别者在内,都在通过行为、语言、着装等方式不断表现和重申着性别。从这个角度来看,“扮演”某个性别是每个人类都在做的事,无论顺性别还是跨性别。


至于“扮演父权制规训形象”“扮演第二性符号”的指控就更是荒谬,因为以“着装、行为、语言是否符合父权制规范下的女性“为标准进行审查,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安然无恙地通过这种审查。把“父权制规训”“第二性”这种针对制度和结构的批判性的概念挪用来审判个体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性别过渡:指跨性别者改变性别表达以符合其性别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包括改变衣着、姓名、法律身份、进行跨性别相关的医学治疗、进行整形手术等等。这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多元的过程。


03

你们需要看见多样的跨儿!


此类观点还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只看到了可见度最高的跨性别者,却误认为自己看见了所有的跨性别者。跨性别女性的性别表达是多样,有人喜欢留长发、化妆、穿裙子;也有人喜欢穿裤装、留短发、留胡子。只看见一类跨女,就开始输出有关全部跨女的观点,这样以偏概全得到了除了偏见还能是什么呢?*


*当然,性别表达女性化/阴柔的跨女也不应该被指责强化刻板印象或扮演所谓“女性符号”。原因详见本文针对言论一的怼怼。


发散来说,跨儿的多元性是一个在探讨相关议题时时常被忽略的话题。人们应该看到更加多样化的跨性别者。“跨性别”是一个范围广大的伞式术语,只要性别认同不符合出生时指派性别的个体,都可以被归入到“跨性别”这一集合之中。可以看到,这一定义并没有与性别表达相关的内容。

ree

图源|Canva


事实上,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是自由而多元的:比如,非二元跨性别者(ftx,mtx)可能不喜欢任何性别特质明显的打扮;又或者二元跨性别者因为保守的生活环境而无法选择其希望的着装、妆容、头发长度;也有跨男喜欢女性化的femboy的打扮;还有的跨性别者根本不在乎自己穿什么样的衣服——这一切都只是一小部分例子。


总而言之,出生时指派性别、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是三组独立的性别概念,彼此之间没有强制的关联;跨性别仅代表着前两者不一致,而无关性别表达。跨性别者的性别表达应该是自由的,性别认同也应该是多元的。


每年的3月31日,都是看见跨性别日。这一节日旨在提高跨性别者的可见度,改变公众对跨性别者的刻板印象。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镇镇向伙伴们呼吁:那些性别表达和性别认同可见度相对较低的跨儿在相关议题的讨论中不应该被遮蔽和无视。





言论三

ree

速怼

我的性别和别人穿什么无关,

别人穿什么也和我的性别无关!


细怼


01

性别表达与性别认同没有因果关系


这种观点显然在性别表达和性别认同之间强行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ta们认为,对于跨性别者而言,进行某类性别表达是选择某种性别认同的目的【如:跨女是因为想要化妆穿裙子(性别表达)才“选择”当女人(性别认同)的】。但事实是: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不存在任何必然的因果联系。个体的性别认同源自于个体内在的真实的性别感知,而非外界规范的限制。穿裙子的顺性别男性,留寸头的顺性别女性当然都是存在的,可这并不会抹消跨儿们对自己出生时指派性别的真实的不适感。


对性别认同的探索往往是一个漫长、复杂而时常伴随着迷茫和痛苦的过程,作为非跨性别人士,不应该用这种臆想式的因果关系粗暴地抹杀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与生命经验。


请记住:跨性别者是真实存在的,ta们的性别认同理应受到尊重。



ree

以上就是本期怼黑学的全部内容啦!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各位伙伴更自信地应对相关的恐跨言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你对这些观点的看法,与我们分享你曾经“怼”过的恐酷言论。


伙伴们也可以分享你常常见到却不知道如何回怼的恐酷言论,让我们集思广益,共同出谋划策,怼黑出击!


最后,也祝愿所有的跨儿伙伴们能够开心地度过这个属于你们的日子!


感谢你的阅读。


文案|第耳

编辑|阿赵、栗子

排版|第耳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